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报纸新闻在网络时代的嬗变
作者:佚名 日期:2002-3-20 字体:[大] [中] [小]
-
当前,互联网已经从小范围的局域连接发展到了全球性的网络覆盖,在传播领域掀起一场“网络革命”。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交互性、海量性、易检性、多媒体化以及个性化等特性给传统媒体造成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压力。在融合与共存日益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报纸正在被迫或主动地将网络传播逻辑做为自己的参照背景,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与互联网全面对接,从而形成崭新的媒介观念。报纸不但积极利用网络工具收集、获取信息,而且利用自己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向网络平台进军,谋求新的发展。另外,在不改变介质属性的前提下,在保持原有的介质优势的同时,报纸开始向网络媒体取经,从观念到形式上都吸收了网络传播的某些要素,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认识网络:由怀疑到利用
最初,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带着陌生、怀疑,甚至有点恐惧的心理接触了互联网——这个据说将取代传统媒体的新生事物。经过一段了解,报纸工作者迅速学会了掌握网络这个工具,利用其信息容量大、信息传输迅速便利等特点将报纸办得更加出色。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A记者在北京接到任务,立刻去贵阳采访古化石研究专家,当他买好机票,把录音机、电池、照相机匆匆装进包里准备去飞机场时,同样在北京供职于另一家媒体的B记者却通过办公室里的互联网调阅了数十篇有关化石的文章和照片,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采访了贵阳科学家和5位国际专家。当A记者筋疲力尽坐在返回北京的航班上的时候,邻座乘客翻阅的报纸上醒目地刊登了A记者还在构思的长篇报道,报道旁还配发了一张大照片。
在传统的报纸工作链中,“上网”很快成为重要一环。许多报社的记者、编辑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看一看有什么新闻线索、是否漏报了新闻等;然后还要打开电子信箱接收各地通讯员、派出记者的新闻稿件和数码照片;再利用内部局域网传输、编辑稿件,查寻新闻背景材料。有时报纸甚至会直接转摘权威网站的消息,“据新华网”、“据人民网”等字样频频出现在报纸上。
此外,报纸开始了与网络媒体合作,打造立体传媒的攻势。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媒体不是对其发展前景表示怀疑,就是隐约中透露出敌视态度,各种报纸上刊发了大量互联网对人们负面影响的报道。但是,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猛,据CNNIC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2/1)》统计,截至2001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人数约3370万人。网络媒体已拥有众多受众,报纸等传统媒体不能漠视网络的存在,从起初的敌对、轻视逐渐走上合作的道路。报纸的新闻报道乐于被各大网站转载,从而增强自己的知名度。在一些报道活动中,报纸看中了网络的互动优势,积极与之合作。如2001年7月,《成都商报》开展了在四川地区选拔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火炬手活动,其中关键的报名活动就是报社与激动网联合运作的,在2268名报名参与者中,有1347人通过网络报名,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众观念:由主导到平等
长期以来,我国报纸属于典型的“主导受众型”媒介,传者在传播链条上占据绝对主动的位置,对普通读者而言有“高高在上”之感。网络传播带来了崭新的受众观念。网络媒体具有“受众主导”的特点,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平等观念,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促使网民个性张扬,加速了传播小众化和分众化的进程。在网络媒体的潜移默化和竞争压力之下,报纸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首先,“受众主导”的办报理念逐步形成。最明显的表现是报纸的服务性在不断增强并且高质、细致化。如《成都商报》在2001年“五一”期间,考虑到正是结婚高峰时期,于是用整版篇幅介绍如何选择高中低档次的婚宴。
其次,受众参与性逐渐提高。“受众主导型”媒体要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参与其中,这在网络平台上轻而易举、司空见惯。报纸吸取了这种崭新的传播观念,参与性明显增强。在世界杯十强赛的报道中,《足球》等专业报纷纷策划各种“明星选秀”等读者参与性节目,《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综合性市民报也推出“与读者一同看球”、“包机到现场”等活动,球迷评球的栏目也热闹一时。
第三,分众、小众传播从理论步入实际操作。不仅专业性报纸大量诞生,综合性报纸也设立许多专版、特刊,将报道内容细分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报道思维:由平面到立体
新闻事件发生后,会以事件本身为核心,形成涟漪般向外扩张的圈层状态,核心事件与周边信息组合成事件的全貌。由于报纸版面的制约和时效性的要求,传统报纸新闻通常以一事一报的消息为主,对信息的处理局限于核心事件,无暇顾及其他相关信息,缺乏相关资料,报道的历史纵深感不足、社会涉及面偏窄、内容层次感不够。而网络平台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储存优势,在纵深上可满足受众探索相关历史材料的需求;在平面上可以将围绕事件核心的相关信息一网打尽,有学者称这种报道方式为“数据库式新闻报道”。这种报道形式给传统报纸新闻报道带来压力。如今,立体报道思维为许多报纸所借鉴。
借鉴网络媒体超链接报道方式,报纸上出现了大量的“新闻背景”和“新闻链接”板块。“超链接是加强网上信息之间联系的一种手段。网络新闻就是通过超链接使新闻相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使得网络新闻文本不再是传统新闻文本的线性平面的结构而是网状多维立体结构。”①这种报道方式将报道中出现的关键词、相关内容单独列举出来,扩充了源新闻的内涵,全方位地满足了读者信息需求,相对于传统新闻报道具有明显优势。报纸虽然不能完全“克隆”这种做法,但还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借鉴和学习。传统的消息写作中,背景材料常处于导语之后、正文之前。在网络超链接报道方式的启发下,新闻背景材料单独列出,以“新闻链接”、“新闻闪回”、“关键词”等形式出现,既适应了人们的超链接思维,又增强了报道的历史纵深感和层次感。如2001年6月4日《四川日报》第7版《釜底抽薪治枪患》一文报道了2000年底到2001年4月四川全省开展的治爆专项行动,右侧的《链接》栏目简要列举了《刑法》以及《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有关规定作为背景交代。《成都商报》2001年6月份的报道中,有30篇“新闻背景”单独成篇,其中冠名“新闻链接”或“背景链接”的共有9篇;而在该报2000年6月份的版面上,“新闻背景”只有14篇,且没有一篇被命名为“新闻链接”。
规模报道涌现报纸版面。由于具有海量信息存储的功能,网络媒体十分善于将报道做大。不仅将新闻的前因后果衔接罗列,而且将报纸上层次感不甚分明的一条稿件拆成几条新闻,重新组合构建。同时,网络内容可以随时更新,网络媒体可以将各个媒体对某一事件的相关报道堆积起来,还能不断报道最新消息,这种优势报纸望尘莫及。有鉴于此,报纸报道也努力扩张规模,来弥补信息量不足的劣势,往往围绕某一事件进行整版的系列报道,形成全息新闻。如《华西都市报》2001年9月12日对9·11事件的报道,第5版大标题为《急令不明飞机通杀》,下面是报道飞机被劫持、F-16战斗机负责拦截不明飞机、F-16战斗机资料图片、恐怖事件过程、谁是凶手的猜测等报道。第6版则介绍了近几年的重大恐怖事件、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美国五角大楼的资料及图片。这样的报道在增加报纸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极大地扩充了报纸的信息含量,且方便进行信息选择,变网络优势为报纸优势。
版面编排:由线性到感性
文字具有线性特征,在阅读时需要读者充分调动思考因子,有学者称之为传播符号中的“理性符号”。②报纸以文字为主要信息载体,读者阅读报纸需要付出相对于其他媒介更高的思考成本。施拉姆著名的信息选择公式表明,受众对传播的选择机会与需要付出的努力即代价成反比。网络媒体集中了各种传播符号,拥有比旧媒介更全面的符号系统,既有文字、图表、也有大量的“感性符号”,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报纸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对“感性符号”更加重视。
首先,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数量增多、篇幅加大,大量采用成组照片。在9·11事件报道中,《华西都市报》7个版面的特刊共运用图片18张;《成都商报》8个版共刊登照片19张;《成都晚报》6个版面中有22张图片,不仅图片数量增加,所占空间比例也逐渐加大、版面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如《成都商报》9·11事件特刊中,每个版面中心位置都有一张从标题一直到底的大幅图片,并且用黑色线条为图片加框,形成遗像照的效果,摄人心魄。
其次,标题字号普遍加大,在版面上更加突出、醒目,读者完全可以按照网络阅读习惯,先浏览标题再有选择地详读。
第三,线条、色块、色彩的运用更加频繁。如《成都商报》在十强赛期间推出彩页,蓝、绿、黄三大主色交错映衬,明快活泼而极富吸引力。
第四,稿件的排列越来越多地采用模块式结构,模块式编排已经取代穿插式编排,成为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主流。③各组新闻犹如各个网页,之间少有交叉,组成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版面系统,帮助读者在简洁的环境下接受信息,从而改变以往容易使人疲劳的阅读环境和线性阅读习惯。
在各种媒介共存的大环境之中,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媒介的看法。报纸借鉴网络媒体的优势,产生了一系列变化。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新的尺度。”报纸所出现的种种变化,无疑是对这种由新技术带来的新尺度做出的回应和迎合,从而保持、巩固自己在媒介生态圈中的地位和优势。(四川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 罗婕、张玉川)